明長城大邊從興和縣店子鎮南口村進入烏蘭察布地區。
涼城縣鎮寧空心箭樓。
豐鎮市隆盛莊石刻題記拓片。
國家博物館館藏明代《九邊圖》屏(局部)。
隆盛莊烽火臺。
明大邊東溝敵臺。
寧魯堡長城。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最大、防御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
據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顯示,內蒙古境內明長城總長706332.6米。
內蒙古境內明長城按分布地域,大體可以分為兩大塊,第一塊分布在內蒙古中南部的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第二塊分布于內蒙古西南部的鄂爾多斯市、烏海市、阿拉善盟。
晉蒙冀交界處的明代邊墻
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開始對內蒙古境內的明長城展開全面調查。據《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明長城卷》記載:中國長城的主體是北方長城,即歷代中原王朝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所修建的長城。
歷代北方長城的修筑,往往會隨著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政權之間勢力的消長而南北移動,歷史學家與考古學界往往將這一條形文化分界帶稱為“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或“中國北方長城文化帶”。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明長城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由東向西跨越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阿拉善盟。由于地理環境不同,長城分布地帶的地質地貌及氣候類型各有差異。
明代稱長城為“邊”或“邊墻”。就其功能和規模而言,又分為“大邊”“小邊”(或二邊)等;一般稱兩道平行或分岔的長城為“外邊”(又稱“外長城”)與“內邊”(又稱“內長城”)。儒學大家吳道镕在其所著《明史樂府》中稱:“不曰長城曰邊墻”。
在明代,北部邊防始終是重點。據《明史》記載:“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以后,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睘榱思訌姳辈窟吘车姆烙?,明王朝逐漸在北方建立起一套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
公元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太祖朱元璋修筑今烏蘭察布市豐鎮市、涼城縣境內的長城,俗稱這條長城為“二道邊”,也稱次邊。公元1399年—1402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時期,又修筑了今烏蘭察布市境南與山西省交界處的主邊長城。這條長城由東向西經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進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境內,明成祖朱棣時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筑。
明長城并非單單一道城墻,還相應地配合墩臺、城堡等,所謂“城堡以便保聚,墩臺以明烽火,邊垣以限華夷”,三者相互配合,構成一道橫貫萬里、縱深幾十至數百里的防線。經多次反復修筑,便形成了今天綿延于北方崇山峻嶺之中的萬里長城。
烏蘭察布市位于蒙晉冀三省交界處,自古以來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交往、交流極為頻繁的重要地區。明長城大邊墻體東端起自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店子鎮南口村西北大邊與二邊相交處,相交處修建有一座敵臺。墻體經店子鎮,過蘇木山到達豐鎮市貓頭山頂。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明長城二邊的絕大部分地段為內蒙古與山西兩省區的界線。由于外部包石包磚的流失,目前大部分墻體的外觀呈現為土墻。
在烏蘭察布市境內,長400多公里的明長城似一條巨龍飛騰在崇山峻嶺之間,配以內堡外墩,烽堠相望,連綿不斷地蜿蜒在高山、大川、平原、溝壑之間,甚為壯觀。
豐鎮石刻題記里的長城史話
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明長城調查隊調查烏蘭察布——呼和浩特段明長城大邊時,在位于豐鎮市隆盛莊鎮雙臺山上發現了一塊石刻題記。
該石刻雕刻手法為陰刻。石刻歷經多年風雨侵蝕,部分文字已模糊不清,其中有4個字跡已難以辨認,但并不影響對全文的釋讀,即:□記:大明洪武二十九年,歲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建筑隘口,東山坡至西山坡長二千八十八丈,□□一十一里六□,煙墩三座。
石刻至少提供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信息:其一,石刻刻于明初洪武二十九年,為1396年;其二,當時修筑這段隘口的軍事機構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隘口應指長城墻體;其三,這段墻當為分布于隆盛莊鎮周邊平原上的明長城大邊。而“煙墩三座”指的是當時還同時修筑了3座烽火臺,豐鎮市雙臺山之名即來自于烽火臺。
這塊隆盛莊“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詳細地記載了這段明長城大邊的修筑時間以及規模,見證了烏蘭察布地區修筑最早的明代長城。同時,它也是內蒙古明長城沿線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修邊題記,為研究明長城修筑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隆盛莊歷史上是各民族貿易交往的聚集地,因此,多民族文化在這里相遇交融,成為了商賈文化、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的“西口文化”典型代表,是塞外草原上為數不多的多元文化聚集地,也是長城沿線自清代到今日延續不斷的鄉村商貿集市。
明王朝曾將長城沿線劃分為9個防御區,分別駐有重兵,被稱為九邊或九鎮。自西向東,山西鎮(今山西省偏關縣)和大同鎮(今山西省大同市)位于長城中間位置。由于地位險要,兩鎮也被稱為北京的右腋,守衛著北京西大門。相關史料顯示,大同鎮和山西鎮軍事管轄范圍內的軍堡數量達120多個。烏蘭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境內的明長城均歸大同鎮和山西鎮管轄。
位于晉蒙冀交界地帶的這個區域,自古即有“表里山河”之譽,它北連蒙疆,西控大漠,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接壤地帶。明代外三關長城在此地帶綿延,更加證明了此處長城防務的重要性。
《九邊圖》屏展現明長城全貌
據《明史·兵志》記載,長城“東起鴨綠,西至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此后,明長城主線東起遼東半島、西至甘肅嘉峪關成為了共識。
2021年10月,“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其中一幅巨型地圖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這便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公開展示的珍貴館藏——明代《九邊圖》屏。此屏共12幅,屏風正面為絹本,粘貼于12塊木板之上,畫面整體采用寫實的青綠重彩山水畫法繪簡略地圖。所繪地圖東起遼東半島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其間邊陲要地稱“鎮”者共9個,分別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榆林鎮、寧夏鎮、甘肅鎮、太原鎮、固原鎮,故名“九邊圖”。此幅明代《九邊圖》屏在同題材存世版本中年代較早,內容更接近原著,畫工最為精致、保存最為完整。
明代《九邊圖》是明代軍事上鞏固邊陲之用,全面展現了明代長城的全貌和設防情況,是世界上第一幅全面反映長城防御體系的長城地圖,文物價值極高。
此屏摹繪的原本是明嘉靖年間許論所著的《九邊圖論》,圖中詳細繪出明代在北部邊疆設置的9個軍事重鎮內外的城鎮關堡、蒙古營帳、山川河流等,為研究明代邊防體制和北疆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馬市口毗鄰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是明長城宣府鎮的一個關口, 因在長城內外進行馬市貿易,從戰略要地演變成了一個熙熙攘攘、馬販子穿梭、從事騾馬交易的馬市,“馬市口”由此得名;
明代九邊重鎮大同鎮的北部門戶得勝口,與豐鎮市接壤,是明代通商的重要關口,是“隆慶和議”后明朝在長城沿線所開互市關口之一?!柏暿菇j繹、商隊接踵”一時傳為佳話;
由豐鎮市區向東北驅車40公里,古老的明烽火臺赫然眼前,這里曾是明長城三道邊上重要關口——威寧口所在……
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經濟相融。通商互市開拓了長城內外各民族互通有無、相互依存的貿易通道,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也都成為各族人民互通有無的樞紐,在以后更長的歲月里成為“走西口”的重要關口,不僅打通了中原腹地與內蒙古草原的經濟文化通道,更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武峰 丁寧) ?。ū景鎴D片來源于《故塞長風》《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明長城卷》、《內蒙古長城》圖冊)